第159期:《一代循吏李拔》
发布时间: 2018-03-13 08:38:37 来源: 廉洁四川
主持人:
你好,观众朋友,欢迎收看本期《廉洁四川》栏目。
历史之所以珍贵,是因为我们可以追溯文明,探索精神宝藏,汲取岁月营养。在乐山市犍为县1400余年的历史中,清代官吏李拔,以清、慎、廉的治家为官之道闻名于世,被称为“一代循吏”,其品质和精神被誉为“榕为大木、犹荫十亩”,至今流芳后世,泽被犍为。
【正文】李拔,四川犍为人。乾隆二十四年春,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,清乾隆二十六年五月,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,政绩卓著,任内以劝农桑、兴教化、修水利、治城垣而名垂史册。乾隆二十八年丁忧归家。乾隆三十五年任湖北荆宜施道台,率众修整长江航道,乾隆四十年卒于任上。
李拔之母周氏知书达礼,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养。李母有言:“大贵由天,小贵由勤。”又云:“脚儿勤,不受贫。”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母亲,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李拔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克勤克俭的种子。李拔在县学求学之时,为了让儿子交得益友,周氏挑选街坊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李拔会课,并且典当头戴的簪子以招待这些学友。古有孟母三迁,今有周氏当簪的典故便来源于此。
【采访】李拔第九代直系后裔 李佳:李拔的父母虽然很贫穷,但是在教育孩子要读书,只有读书才能自立、自强这方面,一直是很坚持的。
父母十年如一日的谆谆教诲让李拔在年轻时代就立下了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恢弘之志。在如此家风环境熏陶下,李拔励精图治、发奋读书,终于在38岁时得中进士,从此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,也开启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仕途之路。
乾隆二十二年,李拔从京城赴汉阳就任途中,有个善于钻营的人想花钱买官,派人带上五百两银子在半路等候。问明来意后,李拔当众拒绝了行贿的银子,说:“吾闻伐国不问仁人,此物何至于我哉!我费即缺,岂受此暮夜金。汝速持归,稍迟,且拿究矣。”
【采访】四川省犍为县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赖金普:为官应当做到廉洁自律,这是李拔给自己定下的规矩。
乾隆二十四年春,李拔调福建省福宁县任知府。当李拔刚来到这里时,摆在他面前的是民生凋敝、诸多政务待举的局面。“治理之道,莫要于安民;安民之道,在于察其疾苦。”李拔亲临属县调研考察,很快找出了制约福宁发展的症结所在,并有针对性地下达了自己在福宁的施政纲领:劝农桑,富百姓;修水利,修海防;兴教化、正民风。
鉴于福宁人多粮少,山地多水田少,李拔因地制宜,提出试种玉米,取得成效后全府广植,百姓称之为“李公麦”。福宁境内荒山多,滥伐林木严重,为此他提出“非时之斧斤宜禁,而荒山之地利宜开”和“有主之山,谕令广行种植,无许擅行砍伐”。鉴于本地农民不知养蚕、种棉,李拔特地从外地引进棉、桑种苗和蚕卵,亲自在府署后园分别试种、试养,获得成功后加以推广。
【采访】福建省宁德市地方文化学者 陈启西:据史料记载,李拔教会地方百姓耕耘、种植,将四川的栽桑、养蚕、种棉等技术传到闽地,使当地人民能够丰衣足食。
根据史书记载,李拔勤政爱民,造福一方,政绩卓著,5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召见,并在乾隆二十五年被提升调任福州知府。
【采访】福建省宁德市地方文化学者 陈启西:李拔的“在一邑则荫一邑”和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”,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为官者要有担当和责任精神,在其位要谋其政,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。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时提出的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”和“心无百姓莫为官”的精神不谋而合。
乾隆二十七年,李拔丁忧回到犍为。在安排好父母的安葬事宜之后,他主持修祠堂、修祀典、设塾学、立家规,同时也重修了李氏族谱。经过代代流传,族谱已经老旧破损,但其中由李拔亲自定下的家规家训却历久弥新。
“居家以孝悌为先,治家以勤俭为本,读书以明理力行为要,居官以廉洁为要”,李拔存于李氏家谱中的四篇传世家风,从孝、勤、读、仕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人生哲理。而其中,“居官以廉洁为要”则是李拔用一生去践行的行为准则。“为官者当廉洁自律”也成为其后世子孙入仕为官的座右铭。
李拔从福宁到福州之后,根据土壤、地势的情况决定大面积种植榕树。短短几年,福州林木蔚然,全城焕然改观。如今两百余年过去,这些榕树投下的绿荫,依然庇护着这座城市的子民,也成为李拔勤政爱民、心系百姓品质的最佳见证。
【采访】乐山市地方文化学者 黄德彰:“榕为大木,犹荫十亩,岷水长流,泽被一方。”李拔是我们犍为的光荣,今天我们怀念他,学习他,励志进取。
从一人之品行到一族之家风,从一人之廉洁到一方之廉政,李拔精神就如同他最钟爱的榕树一般,在后世不断地生根、发芽、成林。
主持人:
“政声人去后”,250余年过去,李拔留下的精神财富经过岁月洗礼,历久弥新愈显珍贵。他“居家以孝悌为先,治家以勤俭为本,读书以明理力行为要,居官以廉洁为要”的家国情怀和为官哲学,直到今日也是我们党员干部思想品德的标杆。
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,感谢收看,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