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时代的监察官应该知道《监察官的极简史》
发布时间:2017-11-13 10:28:27 来源:我们都是纪检人
本周二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(草案)》公布了,其中第十一条规定:“监察官是依法行使监察权的监察人员。国家实行监察官等级制度,制定监察官等级设置、评定和晋升办法。”
监察官,这个听上去陌生又熟悉的官职,可不是舶来品,而是土生土长的,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。今天,一起来扒一扒监察官们的历史吧。
战国、秦汉之时,朝廷里就已经有承担监察职能的官员了,名字大家都很熟悉,叫做“御史”。不过战国的御史还是国君身边的秘书,掌机要文书,顺便监督一下百官。虽然只是兼职,御史对百官的威慑力已经很大了,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里就记载,齐威王给淳于髡赐酒,这个淳于髡其实酒量特别好,能喝一石酒,但是这次他只喝了一斗就不敢再放肆喝了,因为有御史站在他后面。
秦汉时候的御史大夫,也是秘书、监察两手抓。汉代的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,“内承本朝之风化,外佐丞相统理天下”。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,曾经很牛的御史大夫“下岗”了。文书职务被尚书令代替,留下来的监察职务则由御史中丞继承,成立“御史台”专管监察。东汉时,御史台正式成为专职中央监察机构,这也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确立了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监察制度继续发展。各国各朝代的监察制度不统一,监察官名目繁多,比如曹魏设给事中、谏议大夫,南齐有御史中丞,北魏有御史中尉……但都有个共同点,那就是监察机关的职责越来越重。比如南梁的监察官孔休源,各路权贵他都敢弹劾。当然,国家对监察官的要求也更严了,除了选拔严格以外,魏晋以后还有“任职回避”,士大夫不能做御史中丞,以免徇私、妨碍监察。北魏的御史中尉李彪专横放任,当时的治书侍御史——也就是写了《水经注》的郦道元,参了李彪一本,孝文帝就罢了李彪的官,还宣布对他进行“组织审查”。打铁还需自身硬,就是这个道理。
到了隋唐,御史大夫又“王者归来”了。唐代时,统治者认真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,觉得监察机关对于维护国家纲纪起到了很大作用,应该好好利用,于是建立一台三院的监察制度,台就是御史台,御史大夫做“台长”,三院就是台院、殿院和察院,由侍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监察御史分别执掌。
唐代的监察官有很广泛的监察权,可以“风闻上奏”,就是听到点儿风吹草动就可以弹劾官员。但也不能胡来,唐朝官修的《唐律疏议》和《唐六典》为监察机关的设置、职掌以及监察官的活动提供了大纲大法,加上统治者颁发的有关诏令和专门监察法规,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监察法网,监察官们干活也要“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”
到了宋代,御史中丞又成了实际的御史台“台长”,其余还有侍御史、殿中侍御史、监察御史等。宋太祖赵匡胤还在各地派驻“纪委书记”,叫做通判,兼掌对地方官的监察,号称“监州”。通判的职责很重要,州内一切政令必须有通判联署才能生效,通判还可以随时向皇帝报告情况。
宋代还出现了“台谏合一”的趋势。以前,监察官是监察官,专门监督官吏;谏官是谏官,主要是规谏朝政得失,发现官员任用、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有问题,就可以向皇帝提意见。但宋代以后,御史也有了规谏的责任,发现朝政问题要及时提出,否则就是失职。到了元代干脆把谏院废除了,谏官职能由御史兼任,可以说完全实现“台谏合一”了。
随着南宋在蒙古铁骑下灭亡,蒙古贵族从草原进北京,面对一个幅员辽阔的元帝国,该怎么更好治理呢?元世祖在汉臣张雄飞的建议下,设立御史台,任命御史大夫,借以整饬百官。元世祖极为重视监察,他说:“中书朕左手,枢密朕右手,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。”有了皇帝的力挺,元代监察官们的职责更加超越前代了。
权力大了,责任也更大了。监察官不好干,日常要以法纪纠弹奸恶,更要管好自己。元代有个著名的监察官张养浩,就算你没听过这个名字,但肯定听过他的散曲作品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。
这个忧国忧民的监察官,写过一部监察干部的必读书——《风宪忠告》。风宪,是对御史的别称。张养浩在书里这样写:“中外之官,莫难于风宪,莫危于风宪。曷谓难?人之所趋者不敢趋,人之所乐者不敢乐,人之所私者不敢私”。一个“难”字,道出了监察官的苦衷,也道出了监察官的境界——安逸享乐的生活人人向往,私心私念人人都有,但身为官员,就要杜绝安逸享乐,杜绝奢靡生活,杜绝私心私念。而所有官员中,最应该做到这一点的,就是监察官。
张养浩
光绪帝颁发给王东槐的圣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