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天区:办组“全程协同+同频共振” 激发巡察效能
发布时间:2025-09-18 09:21:49 来源:廉政瞭望
近年来,广元市朝天区聚焦巡察全流程效能提升,以“全程协同+同频共振”为核心抓手,打破办组壁垒、整合工作力量,通过机制创新、人员联动、效能聚合,构建“一盘棋”工作格局,推动巡察监督质效实现系统性跃升,为精准发现问题、有力推动整改提供坚实保障。
办组会商第六轮巡察情况。
人员双向赋能,筑牢协同根基
朝天区坚持把巡察一线作为干部成长“主战场”,创新实施巡察办干部驻组历练机制。明确驻组干部选拔标准,优先选派业务基础扎实、综合能力强的骨干,围绕巡察核心环节全程深度参与。驻组期间,干部直接投身线索研判、谈话核实、报告撰写等实战任务,通过“沉浸式”参与掌握巡察工作方法。自八届区委以来,已累计选派16人次巡察办业务骨干驻组,人均参与2轮巡察,填补了机关干部“实战经验不足”的短板。
其次,建立巡察组干部反向交流机制,从各巡察组中择优筛选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干部,到巡察办开展为期1至3个月的轮岗。轮岗干部携带一线巡察中积累的鲜活案例、典型问题和实操难点,参与机关日常业务运转。结合实践经验,重点推动巡察流程优化、标准细化、制度完善,将“实践经验”转化为“理论成果”。累计安排7人次巡察组干部轮岗至办,为规范化建设提供精准的实践支撑。
此外,建立“驻组/轮岗—考核—使用”闭环培养机制,对交流干部实行全程跟踪评价,重点考核实战能力、协作意识和成果贡献。将交流经历作为干部评优、晋升的重要参考,对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纳入巡察骨干人才库。截至目前,通过双向交流机制,已培养巡察核心骨干21名,形成“储备—培养—使用”的良性循环,为巡察工作持续注入活力。
机制闭环提质,畅通协同脉络
围绕“谁来交流、交流多久、做什么、怎么评”,制定《巡察办组双向交流工作细则》,明确交流对象的资格条件、选派程序和任期要求。细化驻组干部“参与项目清单”和轮岗干部“任务责任清单”,避免交流流于形式。建立办组对接专员制度,由巡察办指定专人负责交流干部的日常联络、任务分配和问题协调,确保交流工作有序衔接。
聚焦巡察工作中的关键环节,朝天区以双向交流干部带回的实践经验为基础,开展操作规范修订工作。针对线索研判中的底稿收集、谈话核实中的话术技巧、报告撰写中的问题定性等难点,组织交流干部牵头编写实操指南,将“隐性经验”转化为“显性标准”。先后修订《巡察工作操作指引》《线索研判工作规范》等11项核心制度,统一巡察流程、标准和口径,减少办组协同中的“流程梗阻”。
此外,朝天区还建立了办组定期会商机制,每月召开1次办组协同推进会,由交流干部牵头反馈一线问题、提出协同需求,共同研究解决方案。完善资源共享机制,打通办组信息壁垒,将巡察办掌握的政策文件、历史案例与巡察组掌握的一线数据、具体情况实时共享,累计共享各类资料800余份、案例51个。建立后勤保障机制,为驻组干部统筹安排食宿、交通,为轮岗干部提供办公保障,解除干部交流的后顾之忧。
效能联动增效,放大协同价值
依托驻组干部“机关政策熟”与巡察组“一线情况清”的优势,朝天区建立线索“双线研判”模式。驻组干部从政策依据、监督重点角度提供指导,巡察组干部从问题表象、群众反映角度补充信息,双方共同分析线索关联性、可查性。通过协同研判,推动精准发现问题线索31条,其中重要线索12条,有效避免“漏判”“误判”。
针对复杂问题谈话核实,实行“办组联动”机制:由巡察组干部制定初步谈话方案,驻组干部结合同类案例经验优化谈话策略;谈话过程中,双方分工协作,一人主问、一人记录补充,及时捕捉关键信息;谈话后,共同梳理谈话要点,形成核实结论。通过联动核实,累计高效完成问题核查70余项,平均缩短核查时间1.5天,确保核查结果真实、准确。
为确保成果质量,朝天区建立巡察报告“共研共改”机制,报告初稿形成后,驻组干部从政治表述、问题定性、整改建议等方面进行政策把关,轮岗至办的干部从一线实践角度补充具体案例、完善问题细节,最终经办组集体讨论修改。通过多轮共研,累计打磨巡察报告96份,报告问题表述更精准、案例更详实、建议更可行,巡察成果转化率显著提升,推动被巡察单位整改完成率提高。
朝天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全程协同+同频共振”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办组协作难题,凝聚了工作合力,提升了监督质效。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,也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。下一步,朝天区将持续深化办组协同机制创新,不断完善制度体系,推动巡察工作迈上新台阶,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