茫茫人海揪“蝇贪”,泸州的办法“有搞头”
发布时间:2018-03-07 08:59:44 来源:廉洁四川
收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线索1221条,立案803件,结案803件,党政纪处分805人,移送司法机关12件13人。
这是2017年4月起,为期半年的“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专项整治行动”,泸州市治理扶贫领域“微腐败”交出的成绩单。
① 从“钱”上寻找问题线索
“以问题为导向,以贫困户为主要了解人群,紧扣补助资金这条线索,精准发现问题,找出群众身边的‘微腐败’。”合江县财监局局长杨向前说他们县是从“钱”上寻找问题线索的。
一方面,利用大数据分析、拓宽信访举报渠道等方式进行精准扶贫监督,另一方面,针对常规渠道收集的问题线索来源分散、成案率低等问题,泸州市主动出击,抓好访前分析、终端走访、扩大范围“三个环节”,实施精准巡访工作法,从茫茫人海中把“蝇贪”揪出来。
② “谁敢,我就曝光谁”
基层人情干扰、办案能力不足……基层查办案件面临种种困难。泸州市摸索出抓住交叉查办、提级查办、蹲点查办“三个查办”关键,提速执纪审查,实现快查快处。
专项整治中,该市在县区交叉抽调精干力量360余人,由市纪委纪检监察室主任带队,入驻县区开展工作,案件查办人员一竿子插到农村一线,直接进驻案发地查办案件。
1、对性质严重、影响恶劣的问题线索,一律提级到市纪委查办;
2、一般问题线索移交县区纪委查办,驻县区案件查办组派员全程跟踪督办。
要求违纪款物一分一厘追到位、退回去,是泸州市案件查办的一个关键环节。2017年,泸州市共追缴乱发放、重复发放、超额发放、乱收取、骗取套取的各类补贴、资金、贷款等2689.82万元。采取召开违纪款物清退会、集中返还群众、上门退还群众、补充拨付群众等方式退还群众198.69万元,涉及群众3000余人。单笔清退最少的违规收取工作用餐费2元,最高的清退危房改造补助资金8000元。
镇村组“三级” 干部会、院坝会“以案说纪”一个也少不了,目前,该市通过文件通报、电视网络微信权威发布、村组公开公示栏、“村村响”广播公开曝光典型案例12批72人次。
③ 纪律审查组划好红线
问题来了,基层干部中存在有侥幸心理、抗拒心理和消极心态怎么办?如何打消顾虑?
为此,对违纪处分干部的专门约谈发挥了大作用:集体谈话、针对性约谈、违纪干部谈话。真谈话、谈真话,谈出心里话,谈下心里包袱,谈出干事创业的信心。
“通过谈心谈话,我强烈感受到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,决不能抱有侥幸心理。”江阳区通滩镇卢坪村村干部刘辉祥说道。
治标同时,深入治本。泸州加强统筹,建立健全纵向监督、群众监督、干部监管“三个机制”,建立乡镇纪律审查协作区,完善干部监管机制,为全市1617个村(社区)“一对一”配备联系纪检监察干部,严格非党员村社干部履职管理,让基层干部始终在监管范围之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