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> 教育预防

杨震“四知”拒贿

发布时间:2015-01-14 09:02:38 来源:广纪宣

   “天知地知、你知我知”,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常用语,其意常指秘密只有天知地知、你知我知,不会被外人所知道。虽然这句话在民间广为使用,但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清廉精神和廉洁文化,却鲜为人知。

    查阅史料,“四知”的典故出于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,据记载:杨震,字伯起,弘农华阴(今陕西渭南华阴)人,杨震自幼好学,习《欧阳尚书》于太常桓郁,明经博览,无不穷究。当时学界都称呼他为“关西孔子杨伯起” 。他长期隐居于今之河南湖城县,教授二十多年而不答州郡礼命,众人谓之晚暮。他在五十岁时,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,才开始做州郡长官,授司徒,出任荆州刺史。

    后来杨震到东莱(今山东掖县)去上任,途经昌邑驿站休息。昌邑县令王密,本是杨震以前在荆州举荐提拔的茂才,知道杨震上任途经本县,为了报答杨震知遇举荐之恩,半夜之际便怀揣黄金十斤,前来赠给杨震。杨震看到后,非常生气,对王密说:“我当时向国家举荐提拔你,是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干,希望你能多为国家和百姓效力办事,并非需要你的任何报答,我都如此了解你,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呢”?王密听后,认为杨震是故意推诿,怕有人知道后会对自己仕途产生影响,于是又急忙说道:“这三更半夜的,震公大可放心,不会被外人所知的。”杨震义正言辞地说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!”王密听后,便十分惭愧地走了。杨震所说的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”,经过历代相传演变,就变成了今天大众所说的“天知地知、你知我知”,这就是杨震“四知”拒贿的典故。杨氏后裔,多以 “四知”作为堂号,流传至今。

    延光二年,杨震拜为太尉,他屡屡忠言直谏,上书皇帝,指陈朝政得失,痛恨奸佞当权。延光三年,中常侍樊丰等人共谮谋害杨震,诬以不轨,朝廷罢免其职,遣归本郡。行至京城(洛阳)西门外几阳亭,杨震慷慨地对孩子和家人们说:“死者土之常分。吾蒙恩居上司,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,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,何面目复见日月,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,布单被裁足盖形,勿归冢次,勿设祭祠。”于是饮鸩(毒酒)而亡。时年七十余岁。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意,派人在陕县截留杨震公灵柩,暴棺于道旁;把他的儿子们贬为邮差,百姓见后无不为之落泪。

    一年后,汉顺帝即位,樊丰等人被诛,杨震的冤屈方得昭雪。皇上降昭,升杨震的二子为郎,赠钱百万,以礼改葬。葬前十多天,有大鸟高丈余,飞来停在杨震的灵前,不停地抬首低头,凄厉悲鸣,泪落沾地,自到葬礼结束后才飞去。汉顺帝闻后感动不已,又下诏祭奠。杨震墓在今陕西潼关西大道之北,立有碑,墓前尚有当时人们立的石鸟像,遗迹尚存。

   杨震一生为官二十多年,公正廉明,不受私谒,他不但自己如此,还一直要求子孙粗茶淡饭,外出步行,艰苦朴素。故旧长者都劝他应该为儿孙置办一些产业,他却坚决不肯,还说:“让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,以此留给后代,岂不比什么都厚重!”

   杨震的儿子杨秉,少传父业,博通群经,汉恒帝时也官拜太尉,和他父亲一样清正廉明,史书记载其“尝从容言曰:‘我有三不惑:酒、色、财也’” 。杨秉之子杨赐,少传家学,以博学为灵帝之师,有祖父廉洁之风,汉灵帝时亦官拜太尉、司空,为人忠正,屡次规谏灵帝,并因预言黄巾事被灵帝追赠为骠骑将军。杨震的曾孙杨彪,清廉有祖风,以博学见闻,中平六年官至太尉,受到人们称颂。

   不贪赃,不受贿,居官清廉,这就是杨震的廉洁家风。在封建社会里,官吏钻营取敛,唯利是图者比比皆是,杨震数代独能博得“清白吏子孙”称号,为千古所传颂,实属难能可贵。“班固《后汉书》赞扬杨震一门说:“杨氏载德,仍世柱国。震畏四知,秉去三惑。赐亦无讳,彪诚匪忒。脩虽才子,渝我淳则”。

   东汉王逸在《楚辞·章句》中注释说:“不受曰廉、不污曰洁”。 杨震及其子孙一生廉洁自律、秉公办事、不徇私情、不谋私利、清白做人的为官之道,永存史册,光照后人,永受称颂。


中共广元市纪委、广元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
川公网安备 51080002000106号
蜀ICP备17003113号-1
  官方微信